2020年7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企業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由于種種原因,一些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還存在不少不講誠信甚至違規違法的現象。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意識規范,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的重要要求。企業家要做誠信守法的表率,帶動全社會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誠信。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演講中提到“鞋子合不合腳,穿了才知道”。鞋子是人們個性化的需求,鞋子必須合腳,鞋子大了小了都無法正常走路。穿鞋注重自身的感受,鞋子是否合適,誰都得說實話,否則就會不舒服,“鞋子論”要求人們要誠信。
誠信比財富更有用
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中說道:“誠信比財富更有用”。
“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誠信,不僅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至關重要,在國與國關系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外多個重要場合強調誠信的重要性,為誠信在社會生活、外交關系和時代價值上的體現開啟了多維視野,是新時代誠信體系建設的行動指南。
國家形象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外交往中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誠信品格,強調誠信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以此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強調:“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道德風尚。”
傳統意義上,誠信建設旨在提升國民的誠信道德素質。然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一國的國家利益已延伸至國際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把誠信價值從國內道德領域擴展至國際領域,即從提高國民的誠信道德素質拓展到在國際上維護國家利益。
訪問印尼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闡述中國堅持按照“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2014年6月,從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出臺,到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商務誠信建設等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再到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制度實施,社會信用體系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這意味著,誠信建設由注重教育轉向教育與制度建設并重,是我國誠信體系建設實踐的一大突破。
2019年7月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為標志,作為我國信用建設新的頂層設計,首次對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進行系統、全面的規劃,并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具體化措施。同時強調:“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市場準入、資質審核等事項中,充分發揮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出具的信用報告作用。”
誠信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和重要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誠信在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誠信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和重要特征”。
習近平在遼寧考察時強調:領導干部要把深入改進作風與加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在談及如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他又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從制度層面推進誠信文化建設,以制度的力量培育誠信習慣和誠信文化。
誠信是社會和諧有序運轉的潤滑劑和黏合劑。誠信意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形而上的無形力量,在形成抑惡揚善的社會風氣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2016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建立健全了社會誠信獎懲制度。2016年9月,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完善了失信懲戒制度。
在誠信體系中,社會誠信是基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社會誠信建設納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之中。人的誠信不會自發、自然地形成,需要培養塑造,即誠信體系需要建設。
誠信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有誠信道德教育和誠信制度建設,即對行為主體的軟約束和硬約束。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市場經濟社會里,與傳統社會靠血緣關系和人情紐帶維系的“情感誠信”有所不同,市場經濟打破了傳統地域限制,使“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世界”,也使“情感誠信”轉向“契約誠信”。市場經濟維系誠信的方式就是契約,契約一旦訂立,就具有了法律效力,違反契約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誠信維系著人與人的信任關系,維護著正常的社會秩序,是立身之本,立業之源,立國之基。正因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誠信建設”。這就為新時代推進誠信建設進而發揮其示范帶動效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前,黨和政府把軟實力視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國民的總體誠信道德素質還有待提升,否則會影響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損害國家的軟實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國際有關誠信的系列論述,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
各類企業都要把守法誠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
2016年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公有制企業也好,非公有制企業也好,各類企業都要把守法誠信作為安身立命之本。”
現代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信用經濟。信用既是現代經濟體系中的基本制度構成,又是維護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制度保障。信用對于市場經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信用制度有力維護交易安全,特別是對失信者的懲戒能夠消除潛在的違約行為和違規心理,形成“言必信,行必果”的社會風氣,進而給人們提供穩定的交易預期,維護交易秩序。另一方面,通過信用制度有效降低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如前期的信息搜集、締約過程中的反復談判、交易進行中的各類擔保手段,最終增加交易機會、提高交易效率。
誠信建設除了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領域的主干之外,還包括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征信業還不發達,征信體系還不健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在征信系統建設領域,主權信用評級關涉一個國家的重要利益。如果一個國家的征信企業能在國際信用評級市場上擁有一定話語權,就能在國際經濟市場中更好維護國家經濟利益。
然而,當前掌握國際主權信用評級話語權的主要是西方信用評級機構。近年來,西方信用評級機構對我國的主權信用進行了不公正的評級,給我國經濟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推動我國征信業向全球領域發展,爭取全球信用評級話語權,是習近平總書記論述誠信時堅持的重要價值導向。
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5月11日在《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
毛澤東同志曾在《湘江評論》中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中國人自主的信用評級機構——浙江禾晨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開展信用評級,始終堅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已經奮斗了十七年。
誠信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基石,是社會和諧的道德指引,是市場經濟的契約基礎。無論是人類文明發展、社會和諧構建,還是市場經濟培育,從宏大的歷史視野到特定的市場環境,誠信的巨大作用都已經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本文作者 魏義光 杭州市經信委原網絡安全處處長)
責任編輯: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