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中國經濟網》:近年來,洋奶粉在中國非常受歡迎,價格也是一漲再漲。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惠氏、美贊臣等進口奶粉6次集體漲價,而今年前8個月,各大進口奶粉已經4度漲價,每次漲價幅度約10%-15%,漲幅為CPI指數的4倍。
最近雀巢的一款進口奶粉又悄然“瘦身”,被指變相提價。被質疑的產品是在國內銷售的德國原裝進口“雀巢超級能恩”系列產品,由原來的900g裝改為800g裝,價格卻維持原樣。對此,雀巢回應稱是為了留出空間擺放一個量勺,方便消費者取用,這樣更加衛生、健康;同時配方也升級了,有更好的味道,更多的活性營養成分,這也是給消費者提供額外的價值。
相比于洋奶粉的輪番提價,國產奶粉的價格則幾乎是“原地踏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格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洋奶粉的價格一高再高的?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指出,洋奶粉“想漲就漲”的“底氣”其實源于其對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掌控,目前國內八成的高端奶粉市場被外資品牌占領,國產奶粉近年來份額相對萎縮。
2014年5月7日《新華網》: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進口奶粉平均漲價幅度已經超過60%。2011年以來,洋品牌奶粉一直輪番提價,美素、雅培、惠氏、美贊臣先后直接提價或者通過更換包裝的方式提價。這些“洋奶粉”在中國形成了一個不以成本定售價的畸形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國外相同品牌的售價。不少“洋奶粉”的生產商在中國還摸索出“高調促銷,悄然提價”的銷售策略。
這種現象日益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直言:“‘洋奶粉’抓住了消費者對中國本土奶粉不信任的心理,借助市場地位的強勢制定高價,與其說是市場價格,不如說是心理價格。”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奶粉進入中國市場,惠氏、雅培、美贊臣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洋品牌已經成為中國許多嬰幼兒家庭的首選,占據了中國市場大半的銷售份額。奶業專家王丁棉分析認為,中國母乳化率偏低,使嬰幼兒奶粉市場存在極大的需求潛力;廠家生產資格和品牌入市審核標準不夠完整,低門檻導致大量進口品牌涌進中國市場;另外,三聚氰胺事件打擊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從而為“洋奶粉”提供了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好時機。
2009-2010年,成為“洋奶粉”長驅直入的黃金期,那時進入中國的洋品牌大致有100多個,目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奶粉品牌有數百個。據新西蘭蕊盛蕊乳業公司經理劉禮沖回憶,那時,“公司業績從8000萬一下躥到2010年的2億,公司生產線全線開工甚至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資金鏈斷裂。可以這么說,當時的奶粉只要寫著從某國進口,賣得越貴越有銷路”。
搶購洋奶粉漲價更搶。2012年6月18日美國《世界日報》:近幾年來,許多生活在美國的華人逐漸成了中國大陸親友購買奶粉的重要源頭。華人整箱整箱地買奶粉,甚至瞬間掃空超市貨架,為此,塔吉特、沃爾瑪等大賣場不得不推出5至12盒的限購令。家住阿罕布拉的Kelly自從到了洛杉磯,從未停止過幫表哥表姐,以及以前的同學、同事買奶粉。她表示,每個剛出生的寶寶都來認她當干媽,順便托她幫忙買奶粉,實在不好意思拒絕。親友們不想頻繁麻煩她,總讓她一次買足半年的量,共計24盒。
但自從今年春天開始,塔吉特每家店都推出奶粉5盒的限購令,甚至塔吉特網站也不例外。商店客戶服務部解釋,限購只是為了給所有消費者公平購買的機會,并非針對華人代購團。一家塔吉特賣場的工作人員稱,奶粉賣得太快,經常是早上剛擺出20多盒在貨架上,下午就被華裔客人一次全買走。除塔吉特外,沃爾瑪也規定購買奶粉一次不得超過12盒。嬰兒用品齊全的網絡商城DrugStore近來也開始限制購買奶粉不得超過10盒。
2013年3月1日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對于中國內地“奶爸奶媽”來說,今天(2013年3月1日)有個壞消息:香港奶粉也限購了。今天起,洋奶粉的采購地之一——香港地區正式實施《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對離境成人攜帶出境的奶粉數量進行了嚴格限制:每人不得超過兩罐,違例者一經定罪,可被最高罰款五十萬元乃至兩年監禁。
香港特區限帶兩罐奶粉出境的新規例今天生效,不少水貨客和內地父母昨日把握最后機會,在全港各大藥房一箱箱入貨,然后奇招盡出,以求最大限量地過關。香港海關表示,會加強抽查及增派人手,同時也會在邊境管制站增設X光機,加快檢查工作。每人出境不得超過兩罐奶粉,也就是1.8公斤以內的嬰兒奶粉是可以出境的,如果超過,就算違法。昨天是限期最后一天,雖然不是假期,但不少水貨客及內地父母都趕尾班車搶購奶粉。上水火車站外,排滿了推發生在香港的這一幕和去年發生在新西蘭、今年初在澳大利亞上演的一幕有點像。繼去年新西蘭頒布禁止網上奶粉代購的法令之后,連鎖式的反映,如今在澳大利亞、悉尼等地的奶粉賣場,消費者不難見到每人限購3罐、限購4罐的注明標識。據《澳洲日報》28日報道,面對特定品牌的奶粉往往被中國買家們掃購一空的現象,澳大利亞零售巨頭沃爾沃斯公司出臺限購新規,規定所有的嬰兒配方奶粉每單交易最多只能購買4罐。沃爾沃斯發言人表示,為了優先考慮當地所有顧客都能夠購買到嬰兒配方奶粉,而出臺了這項先令規定;同時商家表示,接下來不會推出進一步的限購政策,但是他們將與供應商協商增加定量,盡可能快的補充賣場里嬰兒貨品的供應。
2012年下半年以來,洋奶粉搶購潮愈演愈烈,除了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德國、荷蘭、丹麥等國家接連推出限購措施。
早在2012年6月,美國Tar-get、沃爾瑪等推出5至12盒的限購令,以緩解當地華人整箱購買奶粉的現象。隨后,新西蘭于九月宣布開展打擊非法輸出嬰兒配方奶粉的行動。之后,荷蘭、德國接龍似的一個一個加入限購行列,其中荷蘭限購一罐,德國限購4罐。
受洋奶粉“限購”政策影響,淘寶網店所售港版奶粉價格均有一定程度的上漲。據了解,目前所售的港版奶粉價格都上調了10-20元。有專家甚至預測,奶粉代購市場面臨洗牌。
有統計顯示,一線城市嬰幼兒奶粉進口產品中還不包括代購和水貨,它的占有率已經在七成以上。嬰兒奶粉本來是乳業當中最尖端的產品,而且利潤也非常豐厚,可是中國國產企業卻拱手讓出這么大的市場。所以這一次限購新聞出來之后,業界有觀點認為,如果境外實行奶粉限購,可能是國產乳業收復失地的機會。但是如果監管部門包括企業不能夠制定出更為嚴厲的配方標準和安全要求,不能夠做好奶源控制、奶源加工、產品檢測,不能用自己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那么修復消費者對于國產奶粉的信心以及重振國內乳業是無從談起的。
品牌是質量的證明。品牌是在用形象和聲譽承載和宣揚其背后的質量。對于有些商品而言,消費者可憑手摸、眼觀來掌握它的特性,但對于更多的商品而言,消費者則需要在使用后才能有深刻的認識,甚至有些特性和感覺即使在長時間使用后也無法把握。
《中誠信CNISA》根據產品的屬性或利益將產品分成了三類,即搜尋類產品、經驗類產品和信任類產品。其中,對于經驗類產品,如美容服務,消費者必須在試用和使用后才能對其進行評價(如服務的質量、服務的過程等);對于信任類產品,如保險的責任范圍,消費者較少知道這些產品的屬性。
由于經驗類和信任類產品的屬性和利益很難評估和了解,于是,品牌就成了消費者判斷這些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因為,在消費者的眼中,品牌是生產廠家作出的品質承諾和保證。在一定程度上,品牌就代表了質量。比如,一提到奔馳、寶馬,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品質好、質量高。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前,對品牌的比較、鑒別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如果消費者知道某個品牌并對它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他們選擇產品時就不用再做過多的思考或分析有關的信息。從品牌的角度講,知名品牌可以減少消費者選擇的過程,幫助消費者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產品,減少其在搜尋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品牌降低消費者搜尋產品成本的作用,一是內在方面,即消費者不必多思考;二是外在方面,即消費者無須到處搜尋。
魏義光 人類行為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