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2010年12月29日載:“蘭蔻臻萃華光精華面霜漲的最厲害,單品上漲370元,價格將達到3950元。”“昨日,新世界百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接到的漲價通知涉及七個品牌,包括迪奧、蘭蔻、碧歐泉、香奈兒等。其中,蘭蔻有三分之二的產品漲價,碧歐泉調價的主要是男士護膚品。該人士介紹,最近兩天可能還會接到其他品牌的漲價通知。”
《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12月29日載:“外資品牌是此輪漲價風潮的主角。歐萊雅旗下的蘭蔻幾乎全線產品都漲價,上調幅度在30-100元之間,而另一品牌碧歐泉也對其男士護膚系列進行調整,幅度在30-40元,而巴黎歐萊雅復顏系列部分產品也上調20元。”
《法制晚報》2012年7月25日載:“雅詩蘭黛香港專柜將于8月1日全線漲價,美國官網已在7月1日將價格上調。美國官網顯示,此次調價范圍不小,調整幅度在5%-25%之間。其中,紅石榴、TIMEZONE、ANR等明星系列的產品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比如,紅石榴潔面乳從20美元調整到25美元,漲幅25%;TIMEZONE眼霜從45美元漲到49.5美元,漲幅10%。更有店主指出,除雅詩蘭黛外,bobbi
brown、香緹卡、lamer等品牌也將漲價。其實,不止雅詩蘭黛,本月,蘭蔻、DHC、嬌蘭等一線化妝品就已經上調了產品價格,漲幅從10元至100元不等。7月1日,法國嬌蘭旗下產品上調價格,從爽膚水、面霜、眼霜到精華都有上浮,單件漲幅10元至100元不等。其保濕水包裝從原來的200毫升換成150毫升,價格雖從490元降到460元,實際上相當于每毫升上漲0.6元。此外,蘭蔻、嬌韻詩等品牌也相繼提價約5%。以蘭蔻為例,原來售價790元的30毫升裝美白精華,已漲至830元。另外,一些進口二線品牌也進行了調價,調價幅度5%左右,有的甚至達10%。像DHC主打的卸妝油,200ml包裝的產品已賣到218元。”
《南方日報》2014年4月25日載:“從2014年4月21日起,卡地亞(Cartier)將提價6%-10%。而在本月中旬,香奈兒(Chanel)對部分經典款產品提價300-450歐元,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也對部分產品提價400元左右。對于多家奢侈品大牌的集體提價行為,有專家表示,除了人們所熟悉的成本說外,為了保證品牌形象與價值而提價是重要原因。”
事實證明,高價非但不會阻礙銷售反而會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香奈兒多款商品提前被搶光。較早傳出香奈兒等大牌漲價消息的是走秀網。據其公關部相關負責人透露,“走秀網內部得到歐洲供應商通知,從4月14日起,香奈兒Classic
Flap系列中號、大號漲450歐元,2.25系列每個size漲450歐元,Le BOY系列中號漲300歐元。部分產品的漲幅達到15%。”同期傳出漲價消息的還有菲拉格慕,據稱其部分商品將平均提價人民幣400元。而從4月21日起,卡地亞也將提價6%-10%。
受漲價消息的影響,不少產品出現了搶購潮。走秀網公關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企業第一時間緊急上線香奈兒賣場,到4月14日之前,僅兩天的時間內,Classic
Flap系列多款產品已經售罄。適逢周末,該網站的銷售額同比也翻了一番。一些專門從事奢侈品海淘的網店也紛紛將“漲價”信息貼在顯眼的位置,以鼓動消費者趕緊趁漲價前買入。
專家稱不定期調價成定律。對于多家奢侈品大牌幾乎在同一時間的提價行為,走秀網高級副總裁牟清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奢侈品行業圈的特點,就像奢侈品牌喜歡扎堆同時入駐同一家新商城一樣。全球主要的奢侈品協會的成員通常會進行事先的溝通。另外奢侈品每年漲價已經是約定俗成的行為。”其分析,奢侈品之所以奢侈,主要是源自工匠和原材料的稀缺,加上其本身對品質的嚴格控制,導致產量一直不能穩定甚至下降,但是市場需求一直在增長,尤其是來自亞洲以及中國地區的增長加劇了供需矛盾。其他的所謂政治和社會因素是其次。
價格是把雙刃劍,尤其在近年奢侈品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奢侈品品牌的提價行動是否會危及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對此牟清表示,奢侈品市場的增長不是靠低價,正如上面提到,品牌商不可能獲取充分的工匠和原材料的支持,如果靠降低標準擴大產能是惡性循環,從長期來看,只能讓奢侈品牌貶值,相信品牌商更具備對品牌價值的堅持和信仰。
“堅持品質,維護品牌價值的含金量,才有可能在市場畸形消費被扭轉以后再次撬動增長。無論任何國家,回顧歷史,消費奢侈品的心理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是炫耀標志,然后是真切感受其實物的差異性,最后是超越實物本身而將其蘊含的價值融入到生活方式之中。”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認為,作為奢侈品,價格無疑是其比較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所以奢侈品需要不斷調價以維持品牌定位和形象。基于此,年年調價已經成為規律。在奢侈品銷售市場中,高價非但不會阻礙銷售反而會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利于銷售。
奢侈品價格不斷漲價,也讓市場上的“買奢侈品保值”說變得再度流行。不過有專家表示,現在很多奢侈品都是量產,這大大降低了奢侈品過去所代表的專屬性和稀缺性,因此對于大范圍量產和銷售的奢侈品來說,保值說并不成立。極少量的古董型的奢侈品具有一定保值增值價值。
在品牌為王的時代,品牌引領消費的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全球性品牌在中國的表現更加搶眼。路易?威登、古琦、卡地亞在中國都實現過兩位數的銷售額增長,從2010年起,歐米茄的中國市場超過日本成為其全球最大市場。這些漂亮數據的背后有強大的品牌認知水平的支撐。
品牌認知度與購買行為關系密切。中誠信品牌實驗室(TBL)的調查顯示,在為饋送他人選擇時尚品的原因中,“品牌知名度高”被作為第一考慮要素,占29.8%。此后是質量保證(18.3%)、身份象征(17.6%)等。
如果是自己購買,品牌知名度高依然作為首要考慮因素(27.3%)。這說明在中國,品牌認知度水平與消費者日后的購買行為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魏義光 人類行為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