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魏義光答天問。
風水大美無度研究者李兆奇:
中國古代建筑在空間環境的整體處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觀同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大規模建筑群的空間布局組織,有著與西方古代及近代建筑完全異趣的極高藝術造詣和成就。魏老師,千百年來實踐成就的核心理論是什么呢?
《領袖的方法》書稿作者魏義光答天問:
中國古代建筑營造的方法,從“河洛古國”鄭州雙槐樹宮殿遺址的發掘可以證實。設計同營造有了明確分工,單體建筑設計精妙,專注于群體空間的總體化處理,加上薪火相傳,世代因承,匠師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以敏銳而準確的尺度感和嫻熟的空間處理技巧,靈活而妥善地運用各種建筑體形,結合環境包括自然景觀,進行各種規模的建筑組群和空間布局,達到極高造詣。
近幾十年來,我國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成就矚目,但也明顯存在著空白或缺環。在營造學與造園學之外,有關古代建筑美學,設計思想、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還缺乏深層次的系統理論揭示。
當代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里高津(I.Prigogine)認為,西方的科學家和藝術家習慣于從分析的角度和個體的關系角度來研究現實,而當代演化發展的一個難題恰恰是如何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世界多樣性的發展。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與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
普里高津甚至認為:“歐洲藝術界在藝術中背棄大自然的根本概念,已有干百年之久了。西方人想像他們自己與自然是對立的,實際上,他那非常夸張的個人人格只是一種幻想。東方顯示給他的真理是,他自己本身,并非同自然及其伙伴分離,而是與之同為一體。”西方科學和中國文化對整體性、協同性理解的很好結合,將導致新的自然哲學和自然觀。
在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中,不少西方學者也注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從早期對于風格獨異、情趣別具的古代中國建筑藝術的研究,轉向其傳統理論的探索。
隨之當代建筑思潮也發生了顯著變革,規劃設計思想、理論、方法及實踐,由以往注重單體的藝術處理,注重形式美,趨向注重群體及整體環境的處理,包括生態及自然景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是對立;注重建筑作為文化載體及傳播媒介的精神功能,包括符號機制、歷史文脈等等。
在整體觀學術思潮的影響下,西方學者注目于中國傳統文化,用來比較西方文化,進行反思,探索未來發展趨勢。
祝你的風水大美無度!
聯系人:李兆奇 18868718185
責任編輯:大美無度